万年长
Wan Nian Chang
重庆市潼南区丧葬一条龙
周代,今川渝地区分别为巴、蜀两国,潼南涪江一带属蜀国,琼江一带属巴国。
秦朝统一中国后,实行郡、县制,潼南分隶巴、蜀二郡。
西汉,汉高帝时,潼南涪江一带属广汉郡广汉县。武帝时,潼南琼江一带属犍为郡。
蜀汉,潼南涪江一带属广汉郡德阳县,琼江一带仍属犍为郡。
西晋,李特据蜀,设德阳郡,领德阳一县。东晋,安帝隆安二年(398年),置遂宁郡(郡治在今重庆市潼南县境原大佛乡下县坝),领德阳县。孝武帝时,分德阳县设晋兴县,为潼南境内置县之始。
南北朝,西魏恭帝三年(556年),晋兴县更名始兴县,隶怀化郡。北周,始兴县隶石山郡,领潼南涪江一带;另置安居郡,潼南琼江一带隶安居郡柔刚县。
隋朝,废郡置州,始兴县隶遂州,柔刚县隶普州,另置隆龛镇。文帝开皇十三年(593年),改柔刚县名安居县。文帝开皇十八年(598年),改始兴县名青石县,潼南分隶安居、青石两县。炀帝大业三年(607年),遂州改称遂宁郡,青石县隶之。炀帝大业十二年(616年),升隆龛镇为隆龛县(县治在今重庆市潼南县崇龛镇瓦子堡),辖潼南琼江一带,隶资阳郡。
唐朝,高祖武德元年(618年),改遂宁郡复置遂州,仍领青石县。武德二年(619年),复置普州,隆龛县隶普州。中宗景龙二年(708年),分青石县置遂宁县(县治在今重庆市潼南县原大佛乡下县坝)。玄宗先天元年(712年),改隆龛县名崇龛县。玄宗开元十六年(728年),移县治于东流溪坝。
宋代,宋太祖乾德五年(967年),降崇龛县为镇,并入安居县,隶普州安岳郡。神宗熙宁六年(1703年),青石县并入遂宁县,次年,复置青石县。
元朝,世祖至元十七年(1280年),县治自戴场坝迁巴川镇,戴场坝一带划归四川等处行中书省遂宁县。至元十九年(1282年),并遂宁、青石二县入小溪县,隶遂宁州。至此,县境不再设县治。
明朝,太祖洪武九年(1376年),降遂宁州为遂宁县,并小溪县入遂宁县,隶四川承宣布政使司潼川州。潼南全境为遂宁辖地。太祖洪武十年(1377年),并蓬溪县入遂宁县。太祖洪武十三年(1380年),复分置蓬溪县。遂、蓬分县,涪江左岸地域属蓬溪,涪江右岸地域留遂宁。
清代,顺治十年(1653年),并遂宁县入蓬溪县,顺治十七年(1660年),复分置遂宁县。雍正十二年(1734年),升潼川州为府,领三台、射洪、盐亭、中江、蓬溪、遂宁、安岳、乐至等八县,直至清末。
民国元年(1912年),新建东安县,由四川省直辖。民国二年废省改道,东安县隶川北道潼川府。民国三年(1914年),川北道改名嘉陵道,东安县更名潼南县(潼南正式得名)。民国十八年(1929年),废道府建制,潼南县由省直辖。民国二十四年(1935年),实行行政督察区制,潼南县隶四川省第十二行政督察区。
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,1950年,潼南县隶川北行署遂宁专区。
1952年9月,潼南县隶四川省遂宁专区。
1958年,遂宁专区并入绵阳专区,潼南隶属绵阳专区。
1976年1月,潼南县由绵阳地区改隶江津地区。
1981年,江津地区改名永川地区,潼南隶属永川地区。
1983年4月,永川地区并入重庆市,潼南县亦隶属重庆市。
2015年6月27日,重庆市潼南区正式挂牌。 [1]
接下来,由长子背对墓穴先扔三锨土,并以茶酒祭奠,焚燃黄表,随后,孝子、孝眷依次填土后,送葬的众人一起上前填土成坟。众人填土时,不能铁锨空落于地,有需接替者,必先喊一声“锨落了,锨落了”以提醒在旁的人及时接替,一气呵成,将坟垒起,孝子们在墓前下跪,焚烧纸活、祭品,最后在坟头放一花圈以备“攒三”时用,最后离去。
首七在村头烧纸,以后烧纸处逐渐靠近坟地,共烧七次。尽七时在坟地烧纸,谓之“七期纸”或“尽七纸”,之后一百天(卒泪),孝子们到坟头烧“百日纸”。孝子百日内不准剃头刮脸,也不准赴宴饮酒娱乐。以后,还烧“头周年纸”(小祥)、“二周年纸”(大祥),三周年谓之“谭服” (或称“脱孝”)。除了烧纸,家境好的还要举办家宴,款待亲朋。
来宾吊唁后,东家以“流水席”客人凑够一桌,即开一桌席)待客;若凑不够一桌,即先以“头肴”招待,人齐后再正式开席;有的地方则一人一碗烩菜,随到随吃。席间虽备酒,但不得猜拳行令,以示哀诚。
净宅,灵柩一出门,家中就要进行打扫,先烧掉无用不洁之物,再用药水、烈酒泼洒内外,以“驱邪”灭菌。在停放过亡人的地方放一大袋粮食。同时将孝子头顶过的烧纸盆洗净和上发面,等送葬的人回来,面若发起,说明其后代家道兴旺。另在大门口摆放干净的水盆和火盆,水盆里放一把菜刀,以待送殡回来的人净手,寓意刀割水洗。进门时须从火盆上跨过,以祛邪去晦。